close
資優孩子的成長戰爭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週刊第 945 期
作者:李盈穎

(圖:如果社會沒有給資優生一個「做自己」的空間,他們只好戴上面具,隱藏自己
,以求得社會的認定及接受。)

天才令人羨慕,但很少人知道如何教育天才,多數天才長大後也無法有高成就,我們
對天才教育究竟了解多少?


  二○○五年十一月一日傍晚,台北師大分部校園裡,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大考中
心主任簡茂發、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交大校長張俊彥,都出席科學教育指導委員會
第三次的聯席會議。

  這會議針對「高中科學班」討論長達兩個多小時。希望在現有資優教育外,新增
一個培育頂尖基礎科學人才的新管道。可能在二○○六年招收一百五十位國中畢業生
,在全國的建中、北一女等六所頂尖高中試辦,這些學生三年後將可直升大學,不需
經過現有升學體制。

  為避免該方案在沒拍板前,引起父母、學子們又開始另一場戰爭,拚命送孩子進
補習班角逐名額,與會者與教育部格外低調。

  二○○五年暑假,十七歲的林建邑從台大畢業,旋即負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攻
讀博士。他,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依國內正常受教年齡,大學畢
業生應是二十二歲到二十三歲。

  林建邑不但連跳五級,比一般人學習時間快五年,連碩士過程都省略,直接念博
士。在林建邑之前,國內曾有一個十八歲就大學畢業直接到國外讀博士的天才,是現
任淡江大學副教授楊柏因。


天才很稀有! 資優者約三到五%,天才是萬分之一

  培養資優生、天才兒童,是無數父母夢寐以求的希望。什麼樣的人是天才?一般
而言,智商在一三○以上,智能比一般人提前兩年(可跳級兩年)即是資優。天才,
則是「資優中的資優」。前教育部長郭為藩曾指出,資優者的出現率在三%到五%之
間,天才則是萬分之一。

  也就是,天才是人類智能金字塔最頂端的少數人,但這少數人,對人類造成很大
影響,他們甚至有改變世界的能力:

  如今我們能了解地球潮汐、彗星運動、太陽系星球的存在,就是因為牛頓利用數
學原理證明萬有引力的存在。而現在的核能發電、原子彈、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源頭
都是數理天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再想想,沒有電力照明的醫院、工廠、火車、電梯
,會發生什麼事?就可以知道,一生共有兩千多項發明的發明天才愛迪生,對人類有
多麼大的貢獻。但是,並不是所有天才,都能發揮潛能,相反的,多數天才終其一生
沒沒無聞,甚至比一般人更不如。所以,至今歷史上有記載的天才,寥寥可數。因為
,老天爺送給天才的天賦才能,就像一刀的兩刃。


天才是種病! 才氣的基因,和某種自閉症基因相同

  愛爾蘭三一學院精神病學家費茲杰拉得(Michael Fitzgerald)二○○五年六月
出版新書《藝術創造力的起源》(The Genesis of Artistic Creativity),研究史上
多位名人天才的傳記(牛頓、莫札特、貝多芬等),結果發現他們多半有「亞斯柏格
症候群」(Asperger's Syndrome)。

這是一種較緩和的自閉症,有這種病的人,會有超凡的藝術創造與高超的數學天
賦,愛因斯坦也被認為有這種病。費茲杰拉得發現,導致亞斯柏格症候群的一些基因
,和擁有才氣洋溢的創意,基因是相同的。也就是,天才與瘋子之間,僅一線之隔。

「資優生,幾乎都有『過度激動』(overexcitabilities)的身心特質。」台北
市資優教育資源中心主任劉貞宜指出,「過度激動」一方面是資優生一股向上的力量
,他們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但「過度激動」也會產生負面影響,當資優生急
於不斷往上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就顯得焦躁或鬱悶(躁鬱)。

此外,資優生還普遍要求完美、敏感,讓他們追求卓越、學習快速,但也讓他們
在無法盡如人意時,容易受傷害,造成內心的衝突與不協調。

一位天才的早慧、孤單,很可能以結束生命的方式來面對。林姓資優生曾參加澳
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所舉辦的國際學科評量,蟬聯兩屆科學組台灣區第一名,於二○○
○年就讀於建國中學數理資優班,第一學期即得到全校第一名。隔年三月,他竟選在
一個清晨上吊離世。過世後,父母與同學為他整理手札,收錄作文、自傳、週記、信
件,他不僅聰慧,還利用課餘時間大量閱讀書籍,並進一步對周遭人事提出針砭及疑
問。母親在手札一開頭的文章寫著:「你只是一個孩子啊!為什麼要有那麼深邃的思
想?你就不能從眾去喜愛『無聊』的偶像歌手,去參加『言不及義』的聊天呢?」

波蘭學者 Kazimierz Dabrowski,則把資優生的「過度激動」分五種類型,他們
有用不完的精力、較敏感的感官知覺、高智商、永不枯竭的好奇心、想像力特別豐富
、極端的情緒高低潮。美國心理學者Michael Peichowski也認為,過度激動增加智力
和情感的發展,但也會產生衝突與緊張。


天才吶喊:「別叫我資優生」 被同儕孤立,也自我孤立

也就是,天才有高智力,但也要面對高度的內心衝突。到底,在令人豔羨的低年
齡高成就之外,天才有什麼樣的心理壓力和難言的苦痛?我們專訪一位台灣知名度很
高的數理資優天才,經過長達三星期、六次電話聯絡,他才願意填寫我們提供的問卷
,並接受訪問。

訪談中,他直言自己一路走來並不快樂,「痛苦」、「曾想自殺」、「burned-out
(燃燒殆盡)」等字眼出自天才口中時,格外令人心驚。但這卻是天才的真實感受,
為保護當事人,我們隱去他的姓名簡稱A君:

「我和人相處會有壓力。」他從小就習慣一個人,國中時,因為功課好、個子小
,常被同學欺負。他的自我防衛之道,是平常沒事拿本書坐著,築起一道自我堡壘,
也不跟別人來往。跳級上高中後,他不怎麼合群,體力也差,同學知道他是資優生,
總是對他另眼相看——例如,全班都知道的事,就漏掉通知他,他的東西也經常會不
見。「資優生」三個字多年來一直困擾著他。「單只是人家一直提到我是資優生,就
已經很煩了,一直到最近幾年,我都很討厭人家這樣講,」他說。

青少年時期,正是渴望尋找同儕建立自我價值體系的階段。但因為是資優生,同
學有意無意間,畫個圓圈,把他推向圓圈之外。站在圈外,他成為孤獨的天才,只好
跑電腦社:「在電腦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就不會想到問你是資優生,比較厲害或不厲
害。」

  他智商高,但對生活瑣事卻笨手笨腳,例如在校打掃時,他就常常會不小心打翻
東西,還失手把水桶從窗台上推掉下去。於是,能讓他自我肯定的,就是數理資優的
能力。「我想大部分的資優生都和我一樣,心理上多少有點不正常的好勝心,這是我
們這種人支撐自我的重要因素,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天才吶喊:「不想再念書了」 發現天外有天,頓時受挫萬念俱灰

在一般人的世界裡,他被稱為天才,進入天才世界,卻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例如,他在國外念書時,真正見識到「過目不忘」的人,「就像照相機一樣,書本第
幾行第幾字有什麼錯誤都能說出來,基本上那是一種scan(掃描)!」

在台灣雖不怎麼快樂,但在求學過程中,還算一路順風。直到隻身到國外,他才
發現自己獨自面對挫折的能力不足。「我不是個能忍受挫折的人。」他在國外念書念
到突然「卡」住,加上感情遇到挫折,「有一天萬念俱灰,不想再念了!」

從小到大,除了少數朋友,他習慣一個人,對感情問題顯得低能。「『要替人家
著想』這個東西是要學的,我太反社會了,」他認為不擅處理感情問題來自於,過去
沒有學習如何替他人著想,等他開始想學的時候,已經有點晚了。「我當時是滿慘的
,我不認為我應該要變成那個樣子。」


天才覺悟:停止爭勝,放下「應該要很偉大」想法

其實,念到「卡」住無法再繼續的,不只是他,和他同時出國的另一個資優生,
哈佛博士沒念完就打包回台。A君後來轉念其他研究所,還是拿了個博士,和他同齡
的人大學都還沒畢業,他已拿到知名學府博士學位,如此炫麗耀眼的成績,卻是另一
段自我掙扎的開始。

因為以很短的時間讀完博士,趕著寫完論文,A君身體變得更虛弱。他覺得自己
像松鼠爬籠子,疲憊不堪。回台灣後,覺得自己「完全burned-out(燃燒殆盡),工
作幾年,身體和研究方面的壓力讓他倦怠、挫折,「所以我停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完
全熄火。」

後來他再也無法忍受自己,放了一年假,扔掉所有教書的講義,跑到很遠很遠的
地方。雖然沒有放鬆心情,患得患失也改不掉,但他總算學到:「盡量做就是了,並
且放下『我自己應該要很偉大』的想法。」

他承認,從博士班畢業那天起,十幾年來自己幾乎沒有進步。「到今天為止,我
覺得對不起老天爺。我上半生太過順遂,造成抗壓性、耐性和心理調適能力不足,浪
費了很多時間。」從拿到博士回到台灣,他一直在「與自己掙扎!」

「過得不快樂都是因為自己,患得患失是心障的一種,爭勝之心也很可怕。」他
正學習不再為自己設過高的標準,「如果你沒有掙扎出自己給自己的束縛,你永遠有
東西可以比。」天才風光的表面,隱含著難言的痛苦。

「其實,資優生就像殘障生,一樣需要特別關心。」家有天才兒的單寶慶說,社
會價值鼓勵資優生認定的角色,是成功的、社會欣賞的、順從的角色。但那些較特別
的資優生卻認同挑戰、批判、創新、反傳統的角色,如果社會沒有給他們一個「做自
己」的空間,他們只好戴上面具,隱藏自己,以求得社會的認定及接受。


天才像殘障生!除了智能引導,更需要加強情意輔導

A君提到,「資優生心理上多少有點不正常的好勝心。」台北市資優教育資源中
心主任劉貞宜說,資優生是一群自我要求很高的人,要他們不去比很難。所以她強調
,現在的資優教育,除了智能上的啟發與引導,更要同步加強情意輔導。亦即,面對
困難、挫折和壓力時的調適(如轉換觀念)。

根據一九九七年師範大學〈跳級資優生之追蹤研究報告〉指出,跳級資優生裡有
兩成的學生適應困難,原因不外是:一、人際交往能力不足,二、生涯覺知及決定能
力不足,三、考試焦慮,四、低成就。

茱蒂佛斯特一九九○年執導的「我的天才寶貝」片中,天才佛瑞德在小學一年級
時,同學滿場飛奔打球,他則是在地上畫聖母像;在別人換牙齒的年紀,他擔心世界
環境的安危。學者觀察:「他既不正常,也不快樂。」他母親和教育學者,對如何教
育佛瑞德持不同意見,母親只希望,他像尋常小孩般長大。

學者帶著佛瑞德參加智力比賽、跳級進大學暑修、上電視。小佛瑞德在大學裡交
了一個大朋友,大朋友帶著他騎車、玩耍,但當佛瑞德一天直接闖進大朋友與女朋友
的房間,他遭到大朋友的喝斥,並且對他說:「你是個孩子,而我要與許多大朋友有
我們的事要做。」此後,佛瑞德不再參加任何超越他年紀的活動。藉由母親的幫助,
後來的他尋回屬於自己同年紀的一班朋友。片尾,佛瑞德以一個自述的口吻說:「我
不在乎,因為我很快樂。」

天才(或資優生)跳級讀書是否順利,絕對不只是智育教育問題。師範大學特教
中心主任郭靜姿分析:跳級之後要適應得很快樂、很好,除了IQ要高、要全才,就
是要有 open minded(心胸開闊)的人格特質。

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吳武典則認為,具有特殊性格的資優生包括:不能容
忍失敗的求全型、無視於社會規範或他人權益的叛逆型、滿懷怨氣的自暴自棄型、充
滿焦慮刻意自我掩飾的隱藏型、及特殊學習困難型。


天才去哪了?不是未發揮潛能,就是隱藏能力

除了跳級讀書不順利之外,天才(或資優生)未被發掘,也是一大問題。美國就
有學者(Robert J. Havighurst)研究指出:被社會發現、培育的資優人才,可能不
到一半。而根據美國資優兒童協會估計,被鑑定是資優的學生中,只有三五%接受資
優教育。
如果真如預估,資優者的出現率在三%到五%之間,天才則是萬分之一。那麼台
灣二千三百萬人口中,至少應有六十九萬資優人才、有二千三百個天才。但以目前狀
況,被發現的天才並不多,從民國七十年到九十四年,二十多年來接受資優教育者,
還不到五萬人。

《我的天才噩夢》一書作者凱莉(Marylou Kelly Streznewski)共訪談了一百
位資優成人,她指出,「社會沒有教資優生如何適應成人世界的生活」。雖然社會上
不乏快樂成功的天才,但許多天才並沒有發揮潛力,甚至完全被社會浪費掉了。擁有
獨特珍貴能力的資優者,為了和別人相處,可能隱藏一輩子,「恐懼、被排斥、痛苦
的經驗,可以逼使許多人隱瞞自己的能力。」

凱莉在書中提醒,「社會需要改變,我們不該繼續浪費這些人才資源,資優人才
能夠做出特殊貢獻,可以改善所有人的生活。」

有三個資優子女,曾任教於台大數學系的朱建正也提醒,正視資優人士問題,與
提升台灣競爭力有關。新一代的資優人士不只是「新」人類,甚至是「星」人類,思
考速度、廣度、記憶強度都快一般人好幾倍,嚴重不適應目前的學校教育模式。

也許,台灣社會及學校對資優教育,正該進行一次總體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eeeric 的頭像
    leeeric

    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不可能忘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

    lee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