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實在的 我對人類的評價非常的低

套用哈姆雷特的台詞

若是按照美一個人的本分決定待遇 那麼誰逃得了一頓鞭打?
(這個在聖經裡面也有類似的話...前幾篇文章有)

....世間本無善惡 全憑個人的想法而定....

http://www.wretch.cc/blog/sandman&article_id=2546323
這傢伙頗誇張= =|似乎每個書評都是自己寫的
(比起影評 我對書評還比較有興趣)

書名│日本動畫瘋:日本動畫的內涵、法則與經典
作者│派崔克•卓森(Patrick Drazen)著,李建興譯
出版│大塊文化

啊,即使將我關在核桃殼內,我還是會認為自己才是無限天地的支配者”──這段出
自《哈姆雷特》中的台詞後來被日本動畫《少女革命》間接引述為:「蛋殼若不啄破的話
,雛鳥將因無法誕生而死去;吾等即是雛鳥,世界即是蛋殼,世界之殼不啄破的話,吾等
將因無法誕生而死去。將世界之殼破壞吧!為了發動世界革命!」此話語不僅強調了影像
本身的巴洛克風格(從《寶馬王子》到《凡爾賽玫瑰》),同時亦暗示著故事最終的悲劇
性結局(從一開始就被決定了)。

八O年代首度出現在螢幕上的《數位模仿秀》中,主持人山田悟郎曾說過那麼一句意味深
遠的話:「由一個國家暢紅的電視節目,便能看出其國民的素質」姑且不論這段話是否
會被有心人士解讀為正值泡沫經濟高峰的日本民族狂言,或者純粹只是主持人一時的有感
而發,然而這段話卻早在當時年幼的我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同時也是我對日本人的
第一觀感,在那有線頻道尚未興起、影碟尚未盛行的年代,每逢一放學,絕大多數小學生
衝回家必做的首件要事不是寫作業,而是打開電視機,準時收看下午4點至6點間播映的卡
通節目──雖然至今我只依稀記得像《魔動王》、《變形金剛》、《霹靂貓》及《聖戰士
》等等美日混血動畫(有些是日本發行輸出後,再經由美國配音後製的版本)的一些零星
片段,對其故事寓涵,或情節指涉早已不復記憶,但那段在暗室堭M注凝視黑盒子的「魔
術時光」(我升上小二時便不幸地掛起了眼鏡),卻始終令人無法忘懷。

是怎麼樣的能耐,讓卡通動畫這種次文化產物充斥於我們現今的生活當中?又是怎麼樣的
魅力,可以讓多數父母心甘情願掏腰包為孩子添購一套最新的「口袋怪獸」(全美兒童票
選聖誕節最想收到的禮物之一)?本書作者派崔克•卓森(Patrick Drazen)試圖以異人
(西方人)的角度來研討探究如此奇特的文化現象,並且透過一種深入淺出的導覽方式來
觀察那些產自日本宗主國的動漫偶像們。

《日本動畫瘋》全書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介紹日本動畫的歷史沿革及演變,曾啟迪「漫畫
之神」手塚治虫(1925-89)的不是別人,正是美國動畫業界的翹楚:華德•迪士尼。然
而事實上兩人的作風卻大相逕異,迪士尼一直想成為業界的「托辣斯」(這一點與早期任
天堂的做法很像),欲憑藉強勢的手腕兼併排除其競爭者;而手塚則是向來歡迎後進加入
,也不吝培植新秀,畢竟他深知唯有如此日本才可能在動畫技術方面站穩腳步,急起直追
,甚至有朝一日超越美國。即使後來手塚創立的虫製作公司因此倒閉,但種子已播下,往
後欣欣向榮,繁花簇放的光景正是其所早先預見。

除了技術層面外,在美日兩國的動畫發展過程當中也由於國情文化的差異而顯現出不同面
向。在美國人的觀念裡,卡通動畫仍不脫為兒童商品的形象,比方從最早的《白雪公主》
、《彼得潘》,到中期的《獅子王》、《小美人魚》再到近來的《史瑞克》及《超人特攻
隊》等等皆是片商為搶食暑期市場這塊大餅而推出的吸金之作。想當然爾,一些陳腐老套
的制式觀點(例如邪不勝正或王子公主的幸福美滿結局),仍然肩負著教化孩童及傳達普
世價值的道德義務。

於是當像《AKIRA》、《攻殼機動隊》這樣擁有獨特世界觀及充滿高度哲學意涵的日本動
畫首次在西岸戲院上映時,竟會引發那樣子廣泛的討論與爭議。這也是為何我個人稱日本
為「精神分裂」之國的原因。在善惡黑白、嚴肅搞笑的模糊分際中,日本人擅於將許多外
來之物隨意安插動畫裡,並且加以發揚光大,例如巨大機器人起初係源自中世紀布拉格魯
道夫二世的「魔偶傳說」,但日本人卻能派生出一系列從《鐵人28號》、《無敵鐵金剛》
、《鋼彈》、《超時空要塞》乃至於如《新世紀福音戰士》這樣子的前衛動畫(後來日本
的玩具製造大廠更與電玩業者合作推出了一款名為《機器人大戰》的遊戲,將其劇碼情節
通通無厘頭地雜燴在一塊兒,成為集後現代之拼貼大成)。又或是在同一位漫畫家的筆下
,呈現其內心世界的萬千變化(譬如高橋留美子就創作過像《相聚一刻》這樣的素淡作品
,但她卻也是武打搞笑漫畫《亂馬1/2》、驚悚奇情的《人魚之淚》、科幻但也搞笑的《
福星小子》及帶有古話風味《犬夜叉》的作者)。

當然比起易懂的搞笑或科幻類型的作品,真正描寫日常生活的社交網絡及人際關係的「純
日式」動畫的確是較少被引進美國。它們大多成了外銷鄰國的利器,一來是因為文化相近
,接受度高,二來是由於其宣揚的思想理念不會予人文化侵略的感受。《哆啦A夢》、《
櫻桃小丸子》這類童趣取向的懷舊作品即使是大人看了也能會心一笑吧。

在第二部份,前半履次提及的一些經典名作像是《少女革命》、《美少女戰士》、《聖天
空戰記》、《地球守護靈》及宮崎駿、押井守、庵野秀明編導的系列作品都有了較完整的
交代──認識各篇作品背後所隱藏的文化主題,所代表的處世法則,不僅能夠讓我們瞭解
到動漫並不只是那樣單純的產物,更可以從流行文化的脈絡中找出彼此共同的義理傳承。

但可惜礙於篇幅之故,許多諸如《機動警察》(今年的國際動畫展邀集作品)、《三隻眼
3X3》、《城市獵人》、《聖鬥士星矢》、《灌籃高手》等陪伴我們走過青春年歲的精彩
作品皆無法盡錄;也由於時差之故(作者完成本書的時間是在911事件前後),使得像《
火影忍者》、《鋼之煉金術士》、《KERORO軍曹》、《20世紀少年》等新作亦不在討論之
列,為了滿足廣大動漫迷的期盼(或許相關的資訊很多,但類似專書實在太少),業者們
不妨考慮一下續作的出版吧。

來繼續睏=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eeeric 的頭像
    leeeric

    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不可能忘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

    lee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