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zen/3/1299035416/20071122114031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tzl/2005-10/31/content_87772.htm
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等人所提出的挫折-攻擊假說為我們提供了理論上的注腳。多拉德認為,攻擊是受挫的繼發行為。
人類的攻擊行為是由挫折引起的,挫折總是引起攻擊行為。
所謂挫折,就是某種正在進行的有目的的行為受到阻擾。挫折並不會直接引發攻擊行為,而是誘發出某種導致攻擊行為的刺激(一種攻擊驅力),然後這種刺激會促使或加速攻擊行為的出現。一個遭受挫折的人,容易做出某種攻擊行為。由于該理論的簡單化和絕對化,一經面世,即遭到批評。多拉德等人後來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某種程度的修正,提出了影響攻擊行為產生的四種因素:遭受挫折的驅力的強弱,遭受挫折的驅力的范圍,以前遭受挫折的頻率,攻擊反應可能受到懲罰的程度。
此外,多拉德等人進一步指出,由挫折引起的攻擊主要指向三個方面:一是直接制造挫折的人;二是與挫折的形成沒有直接關係的人,遷怒于人,找出氣筒便是如此;三是受挫者本人,自殺是其極端表現形式。這種假說曾經對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關于攻擊行為的研究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是美國犯罪心理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在這裏,多拉德等人所說的挫折指的是行為挫折,而由此誘發的和導致攻擊行為的刺激(一種攻擊驅力)顯然是心理上的不和諧狀態,是一種心理挫折。這種心理上的不和諧或心理挫折,盡管在一定條件下未必產生攻擊性行為,但它畢竟是產生攻擊行為的原因之一,是造成社會不和諧的心理因素。事實上,社會上許多故意傷害他人和危害社會的攻擊性事件就常常是由心理挫折這種心理不和諧狀態所引起的。這種情況從反面啟示我們,在社會有機體正常運轉的過程中,社會心理並非是一個機械的、被動性的因素,而是一個相當活躍的、能夠主動地向社會釋放能量的能動因素。和諧的社會心理向社會釋放的是向心力,不和諧的社會心理帶給社會的是離心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和諧社會說到底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心理上的和諧。社會的和諧與社會每個成員的心理和諧有著密切關係,心理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心理和諧是社會成員的美好追求。以人為本就不能不重視社會成員的心理和諧問題。
突然看到的,覺得還頗有趣:P
- Jul 14 Tue 2009 14:21
挫折-攻擊假說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