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整體教育機會的增加,讓評估自己值得投資且想要投資在人力資本上的人都有上大學的機會,當然有助於人力資本的提高,對社會整體而言也是符合效率性的。但是,長期以來政府管制就學機會並且積極介入辦學的做法,配合所謂"低學費"的政策,1987年以前一方面限制了90%以上的人上大學的機會,一方面其實也不斷進行所得的反向重分配。事實上,"低學費"政策並不表示大學的成本真的便宜,只是由其他納稅人來補貼子女考上大學的家庭。補貼的額度,又有公私立學校的差別,公立學校每個學生所接受的補貼又遠大於私立學校每個學生接受的補貼。大學擴張之後,雖然升學機會的限制舒緩許多,但是所得的反向重分配依然存在。
 這樣的價格結構不但使得公立學校的辦學永遠處於優勢地位,導致公立大學的效率不彰,也形成了相當不合理的學費負擔制度。在此結構之下,家庭背景好的學生,在聯考中(或其他入學方式)有最好的成績,考上公立學校並負擔最少的學費,較多的補貼而享有最好的教育品質;家庭背景稍差的學生,考試成績較差,就考上私立學校並負擔較多的學費但有極少的政府補助,而想有較差的教育品質﹔至於家庭背景最差的學生,或者國中畢業之後就被"分流"去念高職而沒有機會參加大學入學考試,或者聯考成績最差而沒有機會念大學,雖然大學教育仍然可以提高他個人的生產力,也只好早早投入職場,賺錢繳稅來補貼當年"考試成績"叫好的同學們上大學。
 因此,政府在擴大大學教育機會的同時,應該進一步改變這套長期存在的不合理學費負擔制度,一方面減少對公立學校學生的補貼,以反映合理的教育成本,另一方面可拉平公私立學校間的競爭差距,提昇大學的辦學效率。至於許多人相當關心的,部分學生因家庭所得限制而無法上大學的憂慮,則可以使用因減少對公立學校補助而節省下來的經費,辦理就學貸款甚至補貼低所得家庭學生的貸款利息,並設立獎學金來解決。讓"值得"念大學,想念大學的人都有機會念大學,必然是符合效率性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eeeric 的頭像
    leeeric

    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不可能忘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

    lee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